廣告費飆到7000萬...我立刻做了3個「救命決策」!第2點失敗率超高,但我堅持要做
當廣告費燒向7千萬!
在數位時代的商場上,有種痛,叫「溫水煮青蛙」。明知水溫持續升高,卻因為身在其中而漸漸麻木。對我們公司而言,這鍋溫水,就是逐年失速飆漲的網路廣告費。
曾幾何時,電視、雜誌是品牌曝光的主戰場。但隨著人們的生活重心全面轉移到手機螢幕上,傳統媒體的廣告影響力雪崩式下滑。所有企業主,包括我,自然而然地將預算與希望,全部灌注到網路世界。
六、七年前,網路廣告的紅利的確誘人——價格低廉,成效顯著。但當所有人都湧入同一個賽道,一場「流量軍備競賽」便無可避免。僧多粥少,互相競價的結果只有一個:廣告越來越貴,成效越來越差。
這張費用清單,是我最真實的震撼教育:當年度廣告經費首次突破 1,000 萬時,整個公司為之震動。隔年,數字激增到 2,000 萬,大家開始有點麻木。沒過多久,這個數字攀升到驚人的 7,000 萬。
我看著財務報表,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如果再這樣下去,明年廣告費破億,絕非不可能。」

一、這是一頭隨時會吞噬利潤的猛獸
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再被動地「購買」流量,而是必須主動「創造」屬於自己的流量池。我立刻做了三個關鍵決定:
- 經營自有 YouTube 頻道
- 深耕 EDM(電子報)
- 尋求更精準的廣告投放模型
這是一場「山不轉,我轉」的自救之路。
二、紅海中的掙扎—YouTube 的試煉與抉擇
在當時要切入 YouTube,坦白說,時機已晚。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每個年輕人都懷抱著網紅夢,各種頻道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想在這片叢林中殺出一條血路,難如登天。
但我為何堅持要做?我的盤算是:泥馬的,與其付錢給平台,不如投資自己。如果能成功建立起有忠實觀眾的頻道,我們就能在其中置入自己的產品資訊,透過自然的觀看與觸及,大幅降低對付費廣告的依賴。
於是,我展開了大規模的嘗試:
.
- 《請問486》:邀請專家深入剖析財經、政治、醫療、國防等硬核議題。
- 《486會客室》:邀請名人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與智慧。
- 《486街頭全民調》:直接走上街頭,傾聽民眾對時事的真實看法。
- 生活品味系列:持續經營了八年多的飯店與高檔餐廳開箱。
- 同仁(陳俐閔、張立)嘗試建立個人頻道。
然而,市場是殘酷的。數據會說話,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同仁的個人頻道因觀看數無法提升而喊停。最終,只有最具人氣與特色的《486會客室》和《街頭全民調》存活下來,成為我們重要的流量支柱。
這幾年我的心得是勇於嘗試,但更要懂得取捨。在開拓新渠道時,不要害怕多方嘗試,但必須設定明確的評估指標(KPI)。當數據證明一條路走不通時,果斷放棄,將資源集中在能產生效益的項目上,才是明智之舉。
三、內容為王—EDM 從 10 萬到 30 萬的逆襲
如果說 YouTube 是我們的「攻城槌」,那 EDM 電子報就是我們細水長流、鞏固城池的「護城河」。
許多企業都做電子報,但為何多數都石沉大海,甚至被用戶加入黑名單?答案很簡單:他們只把電子報當成「廣告傳單」,而不是「有價值的內容」。
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從一開始就定下鐵律:內容為王,價值先行。我做了兩件關鍵的事:
- 專業掛帥:我指派曾任「城邦集團副總編輯」的專才來主導電子報,並調派公司最頂尖的文案寫手支援。我們用做一本雜誌的規格,來做一份免費的電子報。
- 用戶思維:我們的內容,90% 都在探討「媽媽感興趣的話題」、「爸爸關心的事物」,從親子教育到健康生活,從理財規劃到時事分析。只有在文末,我們才會巧妙地帶入「一點點」與內容相關的商品廣告。
結果證明,這條路走對了。訂閱數從最初不到 10 萬,一路穩健成長到今天超過 30 萬。我們的電子報沒有被當成垃圾郵件,而是成為許多家庭每週期待的讀物。486電子報 歡迎訂閱參考:https://pse.is/67ykrf
★各位,付費廣告是「狩獵」,花錢買一次性的流量。經營自有內容(如電子報、社群)則是「農耕」,必須耐心灌溉、施肥,提供養分(有價值的內容),久而久之,才能收穫一片忠實且不易流失的用戶土壤。在這片土壤上,廣告才具備真正的生命力。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關於企業經營和行銷策略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的核心,大哥想跟你談的不僅僅是廣告,而是一種面對「失靈」時的生存法則。這套法則,適用於每一個人,無論你是企業主,還是在職場打拼的上班族。
不斷飆漲的廣告費,像不像你一成不變、效益遞減的工作方法?你是否也感覺到,每天做著重複的事,產出的價值卻越來越低?或者,賴以生存的技能,正逐漸被新的技術或更年輕的後輩所取代?這,就是你職涯中的「隱形成本」正在飆升。
怕了沒?
與其「購買流量」,不如「創造流量」,這句話對個人來說,就是:與其被動等待機會,不如主動創造自己的價值。
我們砸錢做 YouTube 頻道,就像你投資下班時間去學習一項新技能、考取一張新證照。過程中可能會有失敗(像那些被停掉的頻道),但只要有一個成功了,它就會成為你不可取代的專業壁壘。
我們用心經營 EDM,就像你在職場上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不只是開口要求幫忙的「狩獵者」,而是先思考自己能為同事、為團隊提供什麼價值的「農耕者」。久而久之,你會收穫最穩固的信賴與支持。
大哥在最後給各位一個忠告:
企業經營如此,人生亦然。你可以選擇被動等待紅利消失、技能過時,也可以主動經營屬於自己的能力池與人脈圈。當你願意用「農耕」的心態,耐心耕耘、持續學習、主動分享,你就能打造屬於自己的成長飛輪,讓未來的每一步都越走越輕鬆。
無論你現在身處什麼位置,請記得:你永遠有選擇權。不要等到水開了才想跳,現在,就是你主動轉變的最佳時機。
文章歡迎分享轉載。
十年來,電商從紅海走到黑海,從價格戰打到信任戰,從一台電腦能賣東西,到現在得面對演算法、直播、AI、供應鏈斷鏈與地緣政治。
我們早已不再只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參與整個產業的轉型與重構。
這個專欄,記錄的是一位電商老兵、企業經營者在第一線的觀察與思考。從平台競爭、品牌策略、實體轉型、到勞動與法規,每一篇,都是血汗與經驗的結晶。
這裡沒有空談,只有真相。
這裡不是輿論戰場,是經營戰場。
寫給還在打仗的人,也寫給下一個想上場的人。
.
最新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