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自由的二手家電交易區立刻下載

悲劇事件發生後,家人跟小孩如何一同走出傷痛

每當發生重大意外,新聞台搶著採訪家屬、播放罹難者的故事、探討事件發生原因及究責。但這些受難者的家屬、整個家庭如何走出傷痛,尤其家中生還的小孩悲傷、創傷反應及陪伴,都是後續更重要的課題。

 

一鍵免費訂閱Mr486電子報,最新資訊、家電優惠及好康優惠


諮商心理師-張閔淳老師指出,面對「死亡」,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各有不同的認知,因此遭逢親人的死亡,也需要大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走出死別的傷痛。


➀四歲以下的幼兒
一般而言,四歲以下的幼兒還不懂何謂死亡,他們會以為死亡就像是玩具的電池沒電了,換新電池就能復原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與親人分離或者被遺棄,甚至會因此產生退化行為,專家建議若能讓孩子參與喪葬活動,會更有助於他們建立安全感。

➁四至七歲的孩子
此階段孩子已大致了解死亡的真義,但還無法接受一切生命均有終結之時,不認為死亡會降臨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還以為死亡像是怪獸一樣,是有方法可以避開或者打敗的。要引導這個階段的孩子面對死別,專家建議可以採用畫圖或者說故事的方式,從中或可察覺孩子心底無法言喻的傷痛,從而透過對談互動進行療癒。

➂八歲以上的孩子
已知道死亡的無可避免,就連自己也終有一死,開始會對死亡感到憂懼;若遇到所愛的人或寵物死亡,甚至可能隱藏內心悲傷而故作堅強,因而格外需要身旁的大人給予細心關懷及開導。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們採用具體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悲傷,例如寫卡片或摺紙鶴等等。

➃青春期的孩子
此階段孩子面對死別的經歷,是在兒少的所有階段中,最痛苦的年齡,一方面身心的變化,讓他們變得敏感而脆弱;另一方面,因為更在意外人的眼光,於是為了偽裝成熟,不輕易洩露內心的悲傷或憤怒、內疚等情緒,甚至看起來「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但可能因而產生偏差行為,抑或是因此對生命感到悲觀而產生自殺傾向。所以,當青春期的孩子經歷親人亡故時,專家建議最好能透過他們信任的成年人與同儕,給予持續的關懷和陪伴,用愛心與耐心幫助他們釋放情緒、療癒傷痛。

 

以下幾點幫助我們了解為何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


ⓐ認知上能理解但情感上仍無法接受

雖然了解死亡是什麼,也明白生命的死亡是不可逆的,但可能因為來的太突然,情感上呈現麻木、震驚的階段,這時我們會觀察到孩子對失落事件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這麼悲傷或難過,但不表示孩子沒有這些情緒。


ⓑ擔心與他人不同,避談失落經驗
青少年時期因為正屬尋求同儕認同的階段,所以當面對傷慟事件,因為「擔心自己與他人不同」所以「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過」是他們面對失落常見、普遍的因應方式。


ⓒ害怕家人難過,壓抑悲傷情緒
兒童、青少年經常有一個信念是「當我哭或表現出難過,爸媽可能會更難過」基於貼心害怕家人因為自己更加難過因此不讓自己情緒表露。而往往長輩也會擔心提起悲傷事件反而會勾起孩子情緒,一來一往過程中阻礙了情緒的表達。


ⓓ對失落事件產生嚴重的內疚與愧疚感
若失落事件讓孩子對自己有嚴重的自責與愧疚感,認為是自己做了什麼或少做了什麼事件才因此發生,這可能會讓孩子容易出現情緒持續低落或是另一種極端的反應是過度補償。

長久以來,我們所受的教育似乎總是告訴我們面臨人生中的「失去」,不應該太難過,甚至用「時間可以治癒一切」來安慰我們,不用特別去處理,悲傷情緒自然會過去,傷痛自然會消失。但事實上呢?未經妥善處理的傷痛,並不會真正消失,只是沉潛到心底最幽深的黑暗角落,隨時可能因為某個相似的情境而再次浮上心頭,再次揭開那從未痊癒的心靈傷口。

 

正如同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所倡導的「四它」,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失去」,特別是生離死別,我們不能逃避,更不能用「身教」教孩子逃避,唯有「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才能真正走出傷痛,引導孩子走出死亡的陰影。以下四個步驟,讓家人跟小孩一起面對走出傷痛。


➀告知真相,了解事實
清楚告知失去親人的事實,同時也讓孩子真正了解死亡的意義,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生死觀,避免他們因錯誤認知而誤以為親人死亡是自己的過錯或責任。

➁釋放悲傷
有時候好好的大哭一場,比什麼「別難過」之類的安慰話語還有療效。有人甚至這麼說:真正的堅強,是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大人們應該把傷心的權利還給自己,也還給孩子,給他們空間和時間去釋放悲傷情緒,如此才能真正踏上心靈療癒之路。

➂哀悼銘記
用具體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死亡,同時亦可為亡者做一些事,來表達心底的悲傷與哀悼,無論是親子共讀生命教育書籍,或者一起回憶亡者、傾訴想念的話,抑或是透過前述的寫卡片、摺紙鶴、祈福送行等儀式,都有益於宣洩悲痛情緒,也能讓孩子從中找到面對未來人生的勇氣。

➃繼續前進
當悲痛情緒處理過後,就該學著放下了。只要能擁有正確的生死觀,了解生命的價值,學會珍惜生命,並重新找回生活的秩序,孩子的復元能力也往往超乎成人想像。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藹玲如是說,每個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擁有年幼受傷未曾平復的記憶。陪伴孩子一同攜手走出生離死別的傷痛,也是大人們自我療癒的開始!


資料來源/諮商心理師 張閔淳《別以為乖乖牌的孩子情緒很安全》
資料來源/楊子佛教禮儀

 

 

☞延伸閱讀:

開車載毛小孩,這兩點要注意最高罰2萬4

 

認明這四點才是最新A9P吸塵器,別被魚目混珠買到舊款

 

最新第四代大白空清機,獨家使用密技

 

母親節 10樣媽媽最愛禮物

 

踢爆!LG TWINWash 21洗衣機不能上下一起洗

 

看了家教老師和公司同仁的處境,原來486是這種人

 

Line改版了!十個超實用功能

一掃描就翻譯小朋友都會用-常態-翻譯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