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餐廳不是外送平台的打工仔!4招奪回主控權,找回自己的客人!
當餐廳紛紛掛上粉紅色與綠色的貼紙,很多人看到的是數位轉型的便利,我看到的卻是一個「命脈被人掌握」的警訊:外送平台正在取代餐廳,成為顧客心中的第一品牌。
這事件簡單說,就是餐廳(特別是中小型店家)為了在疫情時代生存、為了增加訂單,選擇與 Foodpanda、Uber Eats 合作。
然後現在,平台掌握了全台灣的消費者,它不再只是一個「送餐的」,它變成了「決定你該吃什麼」的入口。於是,它開始回過頭來,對合作的餐廳施加巨大的影響力。
這件事最直接的衝擊是嚴重侵蝕了餐廳的利潤,並奪走了餐廳與顧客的連結。

以前,餐廳靠的是地點、口碑、熟客;但現在,許多餐廳的訂單來源極度依賴外送平台。一旦合作,就要面臨幾個殘酷的現實:
- 高昂的抽成費:平台動輒抽取 30% - 40% 的高額費用,餐廳等於在替平台打工。為了維持利潤,只好提高外送價格,但這又可能嚇跑價格敏感的顧客。
- 顧客數據被掌握:你只知道訂單內容,卻不知道這位「張先生」是誰、他住了多久、點了幾次。顧客是平台的,不是你的。你無法對他進行再行銷,無法建立熟客關係。
- 品牌被稀釋:在消費者心中,他們是「打開 Uber Eats 叫東西吃」,而不是「我要吃巷口那家王媽媽的牛肉麵」。你的品牌,變成了平台App裡一個小小的頭像。
這告訴我們:將你的核心銷售管道完全交給單一(或唯二)的平台,無異於將自己的咽喉送到別人手上。其實跟昨天我說的 LINE Pay 的教訓如出一轍:直接面對顧客的能力,必須自己掌握。
很多餐廳老闆覺得自己開店、應付內用客人就夠忙了,數位行銷、線上訂單系統太複雜。看起來省事,把一切都外包給外送平台,但實際上,你正在把最重要的資產——「顧客關係」——拱手讓人。
從開過餐廳的我(486CAFE 義大利麵餐廳),如果我再開一家餐廳,我會這樣思考:
- 初期利用平台曝光,但目標是「導回自己」
剛開始可以利用平台的流量,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品牌。但在餐點包裝、附贈的傳單上,一定要放上你自己的官方LINE帳號、電話或自建的點餐網站QR Code。
- 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用一個簡單的誘因,例如「加LINE點餐,下次送一杯紅茶」或「打電話自取,享9折優惠」,想盡辦法讓平台上的顧客,變成你LINE官方帳號的好友,或是你電話簿裡的聯絡人。這些人,才是你真正的顧客。
- 經營直客關係,提供專屬價值
透過官方LINE,你可以直接推播今日特餐、發放優惠券、建立會員集點卡。你跟顧客的互動不再需要透過平台,省下的抽成費,可以一部份回饋給顧客,創造雙贏。
- 逐步降低對平台的依賴
當你自己的直客訂單(電話、LINE、官網)達到一定比例後,外送平台就從「命脈」變成了「眾多渠道之一」。這時,你才有跟平台談判的底氣,甚至可以選擇在尖峰時段關閉平台接單,優先服務利潤更高的直客。
★最終目標:平台是廣告牌,自家渠道是收銀台
長遠來看,讓平台成為你觸及新客的「廣告牌」,而真正的「收銀台」應該設在你自己的官方LINE、電話或網站上。這樣,你的生意才能走得穩健,不會因為平台一項政策的變動就地動山搖。
當年大家看到外送平台崛起,覺得是餐飲業的救星。但現實是,當平台完成市場壟斷後,它與餐廳之間的關係,是否就從「共生」變成了「剝削」?
利益的天秤一旦傾斜,昨日的夥伴,就成了今日的地主。這場仗還在打,但贏家永遠是那些把根扎在自己土地上的人。
PS:這一篇或許有一點偏頗,有點偏激。但如果餐廳跟外送平台能夠實現一個平衡一個雙贏,那對消費者來說未嘗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十年來,電商從紅海走到黑海,從價格戰打到信任戰,從一台電腦能賣東西,到現在得面對演算法、直播、AI、供應鏈斷鏈與地緣政治。
我們早已不再只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參與整個產業的轉型與重構。
這個專欄,記錄的是一位電商老兵、企業經營者在第一線的觀察與思考。從平台競爭、品牌策略、實體轉型、到勞動與法規,每一篇,都是血汗與經驗的結晶。
這裡沒有空談,只有真相。
這裡不是輿論戰場,是經營戰場。
寫給還在打仗的人,也寫給下一個想上場的人。
.
最新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