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有錢人很爽?法國75%富人稅的下場告訴我:決策不想兩三層,最後修理的是自己
公司經營許多決策,從來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我經營公司十六年,很多決策我至少會往下想兩三層,去推演各種可能的變化,就像在下一盤象棋,你不可能只看眼前這一步,一定要想到後面好幾步會怎麼走。

圖/Gemini
我來講一個當年給我很大啟示的故事:
2012 年,法國推了一個「75% 富人稅」。

當時的懶人包大概是這樣:
2012 年,法國社會黨總統法蘭索瓦喊出一個政見,說要增加國家稅收,於是決定對高收入者開刀,針對頂層高收入,課一個高達 75% 的稅率。
簡單講,就是政府覺得:你們賺這麼多,叫你多吐一點出來,應該不為過吧。這個制度從 2013 年上路,撐到 2014 年最後一次施行,就宣告頂不住。
為什麼撐不下去?
- 第一個原因:人跑光了。
很多富人不是傻子,他們直接選擇離開法國,搬去稅率較低的鄰國,例如比利時、英國、瑞士。對有錢人來說,換一個居住地就可以少掉一大半稅,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選擇題。
- 第二個原因:企業跟著反彈。
法國企業界,尤其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幾乎一面倒反對,因為這等於大幅提高整個法國的營運成本,削弱了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也讓他們很難用有競爭力的實領薪水,去留住高階人才。
很多高階主管直接開口要求:要嘛調去其他國家工作,要嘛就準備離職,不然就算名目薪水再高,扣完各種稅,到手只剩差不多四分之一,誰願意待在這裡陪笑。
結果呢?
政府原本預期每年可以多收幾十億歐元的稅金,實際上 2013 加 2014 兩年,只收進來 4.2 億歐元,這就代表:人跑掉了,錢也跟著跑掉了,這個政策最後只收到了難看的成績單,真他媽蠢到一個極點。
這個愚蠢的政策,證明了一件很殘酷的事:
對高收入者施加懲罰性稅率,結果常常不是「財富再分配」,而是「財富直接搬家」。
相反的例子,是 2017 年美國川普政府通過的減稅與就業法案。他做了兩件關鍵的事:
- 把企業所得稅,從 35% 一口氣降到 21%。
- 把最高級距個人所得稅,從 39.6% 降到 37%。
這個政策一樣被政敵罵翻,說是在圖利富人、圖利大企業,但隔年的實際數字卻發現:稅收總額反而是增加的,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當稅率高到一個程度,人就會開始拼命想辦法合法避稅、做各種複雜稅務規劃,甚至直接選擇移民,把人跟錢都搬走。
但當稅率被降到一個「甜蜜點」,讓人覺得雖然不輕鬆,但還算合理時,很多人反而懶得再搞那麼多花樣,乾脆把精力用來賺更多錢。
結果就是:
賺得更多、交易更活絡,政府最後從同一群人身上收到的總稅額,反而增加。
川普的減稅,把最高個人所得稅率從 39.6% 降到 37%,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兩個百分點,可是對超高收入族群來說,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和法國那種 75% 的「懲罰式稅率」相比,美國這種做法,讓高收入者比較願意把收入攤開來報、把資產拿出來交易,而不是想盡辦法藏起來、拖延、到處搬。
這兩個故事,給我的啟示非常直接:
在看任何政策、任何制度、甚至你自己公司內部的規則時,你不能只用一種很單純、很教科書的想像,以為「稅率拉高,政府就一定多收錢」,事情沒這麼幼稚。
你每做一個決定,都會影響人的行為。人會跑、錢會走,人才會流動,企業也會用腳投票。
所以,不論是政府在訂制度,還是我們在經營公司,甚至是你在管一個小團隊,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那一層,你至少要往下想兩三層:
- 如果我這樣做,對方會怎麼反應?
- 他有什麼選擇?
- 錢會往哪裡流?
- 三年後、五年後,會變成什麼局面?
不然你以為自己是在「修理有錢人」、是在「幫弱勢爭取公平」,最後有可能只是把整個盤面搞散,傷到的反而是原本最需要被保護的那一群人,而你卻只看表面的爽快,很容易做出很幼稚地決定。
你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十年來,電商從紅海走到黑海,從價格戰打到信任戰,從一台電腦能賣東西,到現在得面對演算法、直播、AI、供應鏈斷鏈與地緣政治。
我們早已不再只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參與整個產業的轉型與重構。
這個專欄,記錄的是一位電商老兵、企業經營者在第一線的觀察與思考。從平台競爭、品牌策略、實體轉型、到勞動與法規,每一篇,都是血汗與經驗的結晶。
這裡沒有空談,只有真相。
這裡不是輿論戰場,是經營戰場。
寫給還在打仗的人,也寫給下一個想上場的人。
.
最新熱門文章





.jpg)
